WNEVC 2025:地平线总裁陈黎明谈汽车产业在AI时代的创新发展

为探索未来交通出行的无限可能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由中国科协、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和工业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于9月27-29日在海南海口召开。

地平线总裁陈黎明出席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并在9月28日主论坛“前瞻科技与融合创新”参与“AI x 云 x 芯片 x 系统:智慧出行新生态”圆桌讨论。

地平线总裁陈黎明在对话环节,以独到视角与深刻洞察,为汽车产业在AI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

对话正文:

主持人

AI 技术已成为推动智慧出行的核心驱动力。所以想请地平线的陈总为我们解读:AI 技术将在哪些核心环节重塑汽车产业与智慧出行生态?又需要匹配哪些算力基础设施和芯片底座来提供支撑?

陈博士

当前,AI 技术的发展确实对整个汽车产业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比如我们能明显看到,汽车行业已从 “硬件定义汽车”,到几年前的 “软件定义汽车”,如今正式进入 “AI 定义汽车” 的时代。

在 “AI 定义汽车” 时代,正如张院士提到的,不再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单独发展,下一步核心是 “舱驾融合” 及更多场景的融合;再往后,我们认为汽车以后将成为一个大型的AI Agent,成为人类历史上在物理世界中首个大规模落地的 AI 设备,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核心行业影响。

第二个影响体现在技术开发范式上,从软件 1.0 到软件 2.0 的 “数据驱动” 模式,彻底改变了软件开发逻辑。尤其是今天上午的闭门会也提到,过去我们所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流程等,都是基于 “硬件优先” 的汽车时代和软件 1.0 时代建立的。而面对数据驱动的软件 2.0,行业正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我们去解决在新的开发范式下整个体系标准、还有就是在流程等方面的一些建设工作。

第三个影响是 AI 大幅推动了智能驾驶的性能、泛化能力与安全性,让我们离 L3、L4 级自动驾驶更近一步,技术能力实现了关键突破。

另外从生态角度看,大家也能观察到,整个行业生态已经从原来的链状变成现在的网状了,不再是原来的Tier3、 Tier2、 Tier1 到主机厂这样的合作,而是现在就是广泛的、深度的合作,而且这个合作也不是简单的就是说是一个供货关系,而是一种非常深度的战略合作,包括在资本上、在技术上的共享,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融合模式。这种变化对整个产业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用户生态层面,汽车也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成为智慧出行生态中的重要环节与节点。

至于芯片与算力支撑,我们在产品开发与应用中也深刻感受到:算法持续演进,模型规模不断扩大。仅靠单车智能或单一芯片,已很难承载大模型的应用。因此,未来 “车路云” 协同,尤其是终端与云端的联动会更加紧密。目前,很多模型训练、蒸馏、推理工作可能还在云上发生;而智能驾驶所需的 “快速响应”,类似我们平时说的像“小脑” 的决策工作,则更多需要在终端完成。随着模型参数增加,行业对 “低延迟、低功耗”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对云端芯片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终端芯片的算力与能效也形成了极大挑战。

主持人

大家知道,随着产业融合,行业边界不断被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看似相反的趋势:一种是 “全栈自研”,另一种是 “生态协同”。当然,两者未必完全矛盾,但确实存在差异。想请地平线的陈总给我们分享下:企业该如何在自研与生态协同之间找到平衡?而且最近几年的行业情况,与五年前、三年前相比已有重大变化,也请陈总结合现状分析。

陈博士

我认为全栈自研和生态合作是不矛盾的,而且应该分两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就是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开发阶段,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产品先进性的竞争。所以主机厂为了掌握这个竞争力度,他可能在能够完全按照他的节奏去提供创新产品和功能的时候,有能力的企业会优先投入全栈自研。

但我觉得这是在技术和产品还没有收敛的时候,一旦技术和产品变得相对成熟,这时就是系统成本,规模性的竞争。这样的话,主机厂就要算笔账,就是自研投入能够实现商业平衡,还是我跟生态伙伴合作来进行商业闭环更高效?这个实际上答案是比较明确的,这也是汽车行业这么多年的一个实践规律。

到了技术成熟的时候,我们的观点认为应该是大概是二八开,也就是 20%的主机厂可能会继续自研,他有这样的能力,这跟它的整个生态产业的技术布局有关。还有一部分可能更多的是依靠生态合作伙伴,因为生态合作伙伴有规模效应,能够提供性能更好、成本更优的这个产品来帮助主机厂进行竞争。所以我认为,未来很多主机厂会从 “全栈自研” 转向 “全栈可控”,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主持人

说到安全底线,刚才徐总、沈总共同的观点聚焦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安全,另外一个是成本。在这方面观点非常明确,但是我的问题是安全和成本确实有时候是一对矛盾体,所以我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赋能能不能帮助解决安全和成本之间的矛盾问题?

陈博士

我非常赞同刚才几位嘉宾的观点,安全是绝对的底线,因为出行中车辆再智能、再炫酷,如果不能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我想没有人愿意去使用,更别提享受它所带来的智能功能。

所以我们在内部进行产品开发时,特别向大家强调:安全是“1”,其他所有功能都是后面的“0”。如果没有安全这个“1”,后面所有的“0”都毫无意义,即便产品做得再好也没有用。那么我们的观点就是,就是不能为了追求成本而牺牲安全,所有的底线都应建立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再去控制成本,这应该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为了降低成本去牺牲安全,这一点是绝对是不能接受的,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们企业,都秉持这种观点。

本文由 TheCars 作者:ati725 发表,其版权均为 TheCars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TheCars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