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助驾驶到无人驾驶出租车 Mobileye展现技术与商业化双重实力

在全球五大车展之一的2025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5,以下简称:慕尼黑车展)上,来自中国和海外的众多车企及方案商纷纷展示各自的前沿技术。其中,驾驶自动化依然是最受关注的焦点。在其中一家企业的展台上,我们得以一览从基础辅助驾驶到L2级组合辅助驾驶,乃至不久将至的L4级全自动驾驶的驾驶自动化发展全景图。

这家公司就是全球驾驶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Mobileye。自1999年成立以来,Mobileye始终致力于提升道路安全。如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已经为消费者所熟知,而其之所以能日渐普及,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成本效益的同步优化,这也是Mobileye的EyeQ™系列系统集成芯片(SoC)及其整体全栈式解决方案组合构建的底层逻辑。如今全球有超过2亿车辆搭载了该公司的技术,涵盖全球50多家汽车制造商的1200款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Mobileye不仅提供芯片硬件,同时还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AI)技术来持续赋能其软件栈,实现软硬件协同优化,从而提升硬件利用率并增强整体系统效率。

独特的技术路线——人工智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Mobileye高度重视前沿AI技术的采用,这在其技术路线中就可见一斑。Mobileye采用的是以摄像头视觉感知为核心的复合人工智能系统(CAIS)模式,融合灵活的端到端学习与专用算法,实现安全、可扩展的部署。这也是Mobileye认为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最可行的路径。

Mobileye 的复合人工智能架构将驾驶自动化明确解耦为感知、规划、执行等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或多个专用的 AI 模型。此外,通过芯片、传感器和AI算法层面的多重冗余,系统能够达到足够高的安全性,不仅在常规驾驶条件下表现优异,也能应对边缘情况和复杂场景。

在提升安全和性能的同时,Mobileye的技术路线也充分考量成本因素。该公司基于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同时通过灵活运用AI以优化系统效率,多维度提升系统的性价比。而对于驾驶自动化,安全性与成本效益始终是推动广泛商业化普及的双轮,缺一不可。

Robotaxi落地在即,商业化能力凸显

当前,全球自动驾驶行业正处于概念验证迈向大规模商业运营的关键阶段。在概念验证阶段,企业需要大规模研发投入,旨在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可用性,打开用户接受度。而未来几年,自动驾驶行业将进入商业化“黄金期”,美银证券预计,到2040年,自动驾驶汽车市场总规模将增长至1.2万亿美元。与此同时,行业关注的重点也将聚焦于商业模式可行性问题,即“变现能力”。

在IAA展会现场,Mobileye也展示了其自动驾驶系统应用的代表成果之一——大众汽车集团基于Mobileye Drive™方案的ID. Buzz AD。Mobileye Drive™是面向未来“出行即服务(MaaS)”的自动驾驶系统,可帮助汽车制造商和交通运营商实现L4 级出租车、网约车、公共交通和物流配送的完全自动驾驶。

对于深耕驾驶自动化领域逾25年的Mobileye而言,大规模商业化能力自始至终都是战略考量的重要一部分。在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领域,Mobileye的方式是作为技术方案提供商,与汽车制造商及出行服务平台共建生态,通过合作模式实现更轻资产的入场。

汽车制造商方面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就是大众汽车集团,其在车型多样化、大规模量产方面经验丰富,能够确保Robotaxi车型量产和投放的节奏稳定。

在出行服务平台方面,合作方则涵盖全球两大巨头——优步(Uber)与Lyft。这些平台自带用户基础和订单分发能力,在“变现”层面的价值不言而喻。

今年2月,Lyft 首席执行官 David Risher 在 X 平台宣布同 Mobileye、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三方联手推出的 Robotaxi 服务最早将于 2026 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率先上线。另据大众汽车集团今年6月的消息,搭载Mobileye Drive™的首批ID. Buzz AD将率先在德国汉堡投入使用,2026年将在欧洲和美国实现大规模部署。

高度可扩展性方案——多维度支持汽车制造商市场及战略发展布局

当然,从基础驾驶辅助系统日渐普及,到L2辅助驾驶逐渐下探经济车型,再到未来的Robotaxi全自动驾驶,绝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因此,汽车制造商的产品布局和市场战略,也必须在着眼当下的同时前瞻未来。针对这一点,Mobileye 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和安全基础框架,在不同功能层级间实现硬件共用,仅需添加模块化的组件进行增量开发,例如增加芯片和传感器配置等,而无需每次都从头起步。

在展会现场,Mobileye也展出了基于最新EyeQ™6H芯片的驾驶自动化系统,涵盖从L2辅助驾驶到L4完全自动化驾驶应用场景,包括能够在设计运行范围(ODD)内兼顾安全和舒适性体验,同时也充分契合组合辅助驾驶功能全面普及趋势的全新中阶方案 Mobileye 环绕式 ADAS™;在特定ODD内的“驾驶员运动脱离/需注视”的驾驶辅助平台Mobileye SuperVision™;面向消费级车辆,在特定ODD内的有条件“驾驶员视觉脱离”的驾驶自动化系统Mobileye Chauffeur™;以及展台现场展出的ID. Buzz AD上所搭载的应用于未来“出行即服务”的驾驶自动化系统Mobileye Drive™。

这种高度可扩展性的系列方案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支持横向扩展,即有助于在跨品牌、跨车型的应用中快速实现规模化落地;另一方面也支持纵向演进,使其能够实现从辅助驾驶到更高等级驾驶自动化系统的平滑升级。

以大众汽车集团为例,其未来横置发动机(MQB)车型将采用Mobileye的“环绕式ADAS™”,以实现L2+级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升级。而MQB平台作为大众汽车集团的模块化平台,覆盖了旗下的多款畅销车型。与此同时,大众汽车集团旗下保时捷、奥迪等多个品牌正在基于最新一代的Mobileye SuperVision™和Mobileye Chauffeur™平台进行开发,再加上ID. Buzz AD上采用的Mobileye Drive™,这种系统模块化设计所带来的可拓展性和协同效应无疑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系统迭代效率并加速新车型落地。

全球驾驶自动化版图下的中国机遇

除了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和技术方案商,今年的 IAA 展会上,中国车企的参与度也格外引人注目,展现出其在全球市场积极探索新增长空间,加速拓展业务版图的雄心。

而要想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在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产品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国际市场的多重挑战。合规先行无疑是首要考量。在车辆安全层面,不同地区和国家对于ADAS和高等级驾驶自动化车辆都有各自的法规要求和测试标准,配备这些技术的车辆要想出口当地,就必须满足相应的监管和测试要求。例如,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五星评级可以说是中国车企征战欧洲市场的“金字招牌”。而在2024年获得Euro NCAP五星评级的车型中,大多数都采用了Mobileye的技术。

除了安全性要过关,系统能否适应当地路况和用户驾驶习惯并实现规模化扩展,如何兼顾成本效益以确保业务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是否有能力应对国际市场贸易环境动态变化,都是在落地过程中必须考量的多层次要素。因此,与具备全球化业务布局、技术方案已在海外市场规模化验证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显然成为中国车企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的重要路径。

从AI驱动的独特技术路线,到高度可扩展的产品组合,再到与全球顶尖汽车制造商和出行服务平台的深度合作,Mobileye 已经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在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技术与商业化两个层面都展现出了成熟的体系化优势,能够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实践路径。

对于正加速全球布局的中国车企而言,借鉴成熟方案提供商的经验,不仅能够缩短技术落地周期,更能在合规、安全、成本与用户体验等多重维度上降低试错成本,更好地将创新能力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全球市场的实际竞争力。

本文由 TheCars 作者:ati725 发表,其版权均为 TheCars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TheCars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