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巨头来了,新势力的日子还能过下去么

这两天,两则新闻让一票新势力坐不住了。先是特斯拉宣布在临港拿了一块地,建设超级工厂已然实锤;紧接着,上汽大众放话,其新能源工厂正式开工。应当说,新闻是劲爆了些,但没有出乎大家意料。毕竟这些事儿此前早已陆续放出风来,并且,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个大肘子,特斯拉、大众等等国际巨头来啃几口几乎是必然的。

既然大家心里都早已明镜,那还有啥坐不住的。因为还做不到从容以对,因为实力还不够。新势力们都声称有法宝,这个我们不怀疑。但汽车不比别的,靠“一招鲜”是玩不灵的。这方面,博郡汽车黄希鸣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过,“造车是‘短板理论’,即便在很多地方做得不错,但如果在某些方面存在短板,就会影响整个车辆。”的确如此,打个比方,咱们很多新势力是互联网那山头来的,在网联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但在底盘、三电等方面技术底蕴相对不足。前两天某新势力交付的车辆被用户曝出续航严重缩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这足以对品牌造成致命的打击。

博郡汽车董事长、CEO黄希鸣

显然,以这样的实力面对特斯拉、大众等豪强还稚嫩了些。虽然在汽车历史长河中,特斯拉也是个“后辈”,但人家作为电动汽车的“鼻祖”,无论是吃过的盐还是走过的路,都要比新势力们要多很多。而反观大众,虽然其有船大难掉头的劣势,而一旦它调转好风帆,其百余年的造车积淀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其经验、理念更扎实,在技术选择上更重根本,比如大力开发MEB平台,展示了颇为不俗的实力。而从产品来看,特斯拉的表现无需赘言;大众纯电动汽车虽尚未问世,但从各项数据来看,已然处于领先地位。从时间来看,特斯拉、大众等新厂将在2020年前后落听并投产。产品的压力、时间的逼迫,说新势力们不慌那才怪。

这么说来,面对“特”、“大”们,难倒只有被按地上摩擦的命运么?毫无疑问,面对来势汹汹的冲击,加上庞大的新势力群体的“内耗”,大家口中所说的“最多只剩三五家”将几乎必然发生。而这“三五家”或许有所不同,但几乎都将具备共同的特点和优势:技术扎实出众、产品不输“特”“大”、要有性价比优势。电咖张海亮曾表示,“如果产品推向市场以后,不能真正被客户接受,或者你的产品定位没有被用户认可,这样就不可能打开市场,将来会走向衰落,走向消失。”而上面这三点,正是被客户接受的关键,也是很新车企的“生死线”。

电咖汽车董事长、CEO张海亮

从技术层面来看,很多新势力先天不足,单靠后天弥补也很难发育良好。汽车行业的高门槛是业界公认的,甚至可以认为仅次于航空航天产业。因此,造车绝非拼拼凑凑就做好,也并非是几个专家就能撑起一片天。打个比方,一位木匠找了两位厨师开了间粤菜馆,搞不好大厨原来还是鲁菜系的(因为老板也不懂行啊!),您觉得这“粤菜”正宗不?所以,老板得是业内磨炼多年的好手,要懂行才能把得了关。这么看,掰掰手指,几百家新车企就没剩多少了,比如刚刚说到的张海亮(在大众干了好些年),上文提到博郡汽车的黄希鸣(在福特、通用做了十多年,自己创业开公司,做底盘平台开发、整车性能也有十来年),威马的沈晖(在菲亚特、吉利工作十来年),前途的陆群(北京吉普的老臣)……不管怎么说,这老几位都是汽车界摸爬滚打过来的,做汽车产品的路数相对来说要稳得多。

威马汽车董事长、CEO沈晖

前途汽车董事长陆群

从产品的层面看,从已经交付的情况来说,前面已经说了,不尽人意。这很大程度是上面所说的技术根基不牢的缘故。以这样的产品去跟特斯拉、大众的产品碰,自然有些实力不济。而要想取胜,首先得在产品力上跟人家站在一个水准上。拿上汽大众MEB平台的车型来说,综合工况续航最高达到550公里,同车长情况下,空间也将比传统燃油车更大,智能配置也将较为丰富。而上文提到的几个新车企的产品中,威马EX5最高460公里续航,近4.7米车长、轴距高达2.7米,还有自动泊车等功能,听起来还不错。博郡明年年底要量产的B级SUV,综合工况续航最高600公里,车长不到4.7米多,轴距却有2.9米,自动驾驶级别将在L2以上,相对更为亮眼一些。当然,这些产品力必须要经过市场校验,尤其是续航,不能有明显缩水。

跟特斯拉、大众过招,还得有“打差值”的本事。人家品牌力在那摆着呢,产品相近,售价也相同的话,咋跟人家打?此前,进口特斯拉大致百万元左右,国产化售价肯定会大幅降低,而主打普通消费者市场的大众MEB的车型,售价估计也不会太高。威马EX5售价在18到28万之间,跟大众MEB的一些车型相比,估计大差不差,正面冲突压力不小;博郡这款B级SUV预计也是这个售价区间,这个“差值”优势相对更大一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车企找另类“差值”,比如电咖打造的产品,二三百公里续航,智能配置相对简单,但售价在10万以内,不跟这些大品牌直接交锋,也是个聪明选择。

所以,要说“特”、“大”们国产化让不让人害怕,关键还得看是不是有实力跟人家叫板。掐指算算,离2020年已经不远,待国际品牌实现国产化,政策补贴也几乎同步褪去,谁真的无惧冲击挑战,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

本文由 TheCars 作者:ati725 发表,其版权均为 TheCars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TheCars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2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