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埃孚的亚太区创新日,揭秘了百年老店的生存法则
2025采埃孚亚太区创新日,不仅展示了众多前瞻性的技术和创新的解决方案,还通过一系列案例阐述了中国市场的生存发展经验,证明了能够成功发展110年的硬核实力。
在创新日上,采埃孚携26辆工程样车及70件展品集中亮相,全面呈现其在智能化、电动化、软件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在底盘领域,底盘2.0、直驱式手感模拟器、基于48伏电压设计的线控转向-前轴执行器和电子机械制动器等多项技术进行了全球首发,另有EasyTurn悬架前桥系统、新一代智能底盘传感器、第三代高效率AKC三项技术进行中国首发,彰显其在推动汽车产业变革中的强大实力。在电驱动领域,采埃孚全球首发了eREplus创新增程驱动系统。

走过110年的采埃孚,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与时俱进”,没有在岁月流转里因循守旧,反而以崭新的姿态,将百年积累跟锐意革新加以结合,至今持续为全球市场贡献关键技术。
采埃孚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亚太区运营总裁汪润怡女士在今年9月份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合作”专题论坛中就表示,采埃孚这家百年老店历久弥新,除了家喻户晓的传动系统和变速箱系统之外,在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依旧是前列。“采埃孚与其他企业一样,都经历很大的变革,尽管企业110岁了,但是每天都是从头开始。”
采埃孚百年来屹立不倒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历史”,更是坚持“进化”的决心。在全球产业变革节奏最快的市场——中国,采埃孚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机遇窗口。
每一家能够延续百年荣光的企业,其背后必有辉煌璀璨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在充满变化与机遇的当下,采埃孚不断超越自我。在汪润怡看来,采埃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后仍保持行业地位,其关键在于公司能够积极拥抱变化,适应变化。

作为全球领先的系统供应商,采埃孚以变速箱、底盘和安全系统闻名业界。但世界上没有一项技术是永恒的,没有一家企业可以不改变就永远存在。正是这种对变化的敬畏,采埃孚在过去十年主动停下对传统传动技术的依赖,主动拆解传统优势,将优势重新组合形成“新技术矩阵”:其智能底盘系统将制动、转向、悬架从机械部件全面升级为可控、可协同的智能系统;其便捷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已在中国实现量产装车;同时,企业升级了800V碳化硅电驱系统与新一代被动安全体系,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核心技术完全模块化、软件化,在新时代重新组合成一套可定义、可协同、可持续进化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这种自我革新不是理念上的,而是行动上的。采埃孚重新思考机械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协同方式,将底盘、电驱动、制动、转向等领域从“独立模块”打通为“统一软件控制的系统架构”。这种底层逻辑的重塑,使采埃孚能够为整车厂提供高度集成的模块化平台,显著缩短整车开发周期。
“在中国,给了采埃孚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在中国,我们的整车公司和所拥戴我们的最终客户,热切希望采埃孚能够源源不断地在每一个时间点不断地交付新的技术。这使我们中国的员工首先认知到,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推出新的技术。”

汪润怡对当前供应链环境有着敏锐洞察力,目前中国供应链呈现出几个足以改变供应链运转逻辑的显著特性。中国市场里技术迭代的速度以史无前例的态势加快,以往从概念研发到实现量产,至少得花四到五年时间,如今国内主流车企要求供应商在半年到一年内落实方案,甚至面临着高强度的竞争压力,部分项目开发周期被压减很短的时间。该速度不仅表明企业流程必须全面重新组织,更促使供应链具备更强的前瞻性部署与软件化素养,传统依靠机械结构的供应模式已无法契合需求,软件定义、模型仿真、并行开发成为新的平常状态,供应商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架构定义到验证迭代的闭环过程。
中国市场独有的成本跟性能的双重压力,导致供应链竞争成为一场多层面的博弈,在新能源汽车竞争白热化的阶段,车企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看重“成本-性能-体验”这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消费者的迅速反馈会直接左右迭代节奏,而迭代节奏又反向驱动供应链以更高的速率、更密的状态优化产品。对供应商这一方而言,挑战不再只是给出行业内最好的技术,更是用可规模化拓展、可复制、可持续的策略提供“最好且可实现批量生产”的解决方案,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市场造就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压力测试空间,要求供应链在效率、成本和创新三个维度同时在线。

从采埃孚亚太区创新日可以感受到,汪润怡领导下的采埃孚亚太区,区域化布局在企业战略里已从“可选项”变成必须落实的基本要求,这说明只有在区域内构建起稳定的供应体系,企业才得以维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供应链的安全性与韧性已成为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决定性基础要素,而中国在这一阶段中承担起双重角色:既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能中心,也是跨国企业打造供应链韧性的核心要点。
TheCars认为,中国供应链的重塑面临诸多挑战,也隐藏着极大的机遇,对于可以适应中国前进速度、把握中国供应链逻辑且与本地伙伴共同推进创新的企业而言,中国不只是充当市场角色,更会成为未来全球竞争力的起源。(文/李希楠)
ati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