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5亿元收购深动科技 此前已投资多家自动驾驶技术企业

8月25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与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DEEPMOTION TECH)相关订约方订立股份购买协议,收购同深动科技1.25亿股普通股及5085.47万股优先股,分别为深动科技已发行股本的71.16%及28.84%。整体收购总代价约为7737万美元(约合5亿元人民币),完成交易后,深动科技将成为小米全资附属公司。

小米集团表示,深动科技拥有较强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为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应用提供包括感知、定位、规划和控制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能够增强公司在智能电动汽车业务上的核心技术能力。

小米“重仓”自动驾驶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7 月份,便有媒体报道称,小米收购了深动科技,后者最多将有 20 余人的团队加入小米。

相关资料显示,深动科技是一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专注于提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感知、定位、规划及控制的算法,以及自动驾驶应用的全套软体解决方案。2020年深动科技税后亏损1191.4万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合并资产总额为1270万元。

据观察,自动驾驶是小米造车的前哨站,小米比较明显的布局都先落在了自动驾驶技术领域。

7月28日,雷军在社交平台上为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招聘人才,“首批招募500位自动驾驶技术精英,自研行业领先的L4级智能驾驶能力,支持全国多地办公”。

此前,小米汽车通过投资入股、并购等方式与自动驾驶企业加强合作,加大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6 月份,国内自动驾驶技术供应商纵目科技完成 D++ 轮融资,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专利布局主要聚焦于摄像头、车载终端、图形用户界面、辅助地图等专业技术领域。同月,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也获得小米集团的投资,其产品线包括用于无人驾驶和机器人的激光雷达。此外,在8 月,自动驾驶公司几何伙伴获得近 4 亿美元的 Pre-A+ 轮融资,依然是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邹广才曾向南都记者表示,许多科技企业跨界造车是其原有业务版图的延伸,是存量与增量的有机结合。比如百度布局自动驾驶已久,可以从自动驾驶的角度介入;360凭借信息安全领域建树,可以从车机系统的信息安全切入;小米造车也是如此,可以把它理解为智能硬件的一部分,跟小米原来的战略是不矛盾的。

积极投资自动驾驶的背后逻辑

小米为何会重金投入自动驾驶技术?有业内人士分析,自动驾驶因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拉动效应强等特点,成为城市关注与引入的重点对象,而小米能够凭借自动驾驶技术让其汽车项目落地时获得更丰厚的筹码,更有利于其汽车项目的孵化和成长。

一名地方相关政府官员也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整个产业链体系还在形成中,即使是现在自动驾驶企业使用的很多传感器、控制芯片等,其实基本上也都不是车规级的产品。因此,该城市当前一个很重要的产业链招商思路就是找到自动驾驶企业上下游环节的关键企业,吸引它们落地并实现产品车规级,从而在未来的智能网联产业市场中抢占先机。

此外,讲好自动驾驶的故事,或许更有利于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如资本市场对特斯拉的FSD驾驶系统,小鹏汽车自研的NGP驾驶的十分追捧,北汽集团旗下的极狐也因其搭载华为自动驾驶技术而收获极高的关注度,甚至连此前平平无奇的赛力斯在搭上了华为的快车后,其总市值已由4月初的300亿左右涨至8月初的800多亿。

不过,小米汽车先布局自动驾驶的行为更像是无奈之举。在汽车制造的零部件采购、生产制造、质量把控以及售后服务等相关环节,是科技企业无法利用资本与技术优势快进与跳过。

“科技企业的资本、技术优势有利于其购买设备、软件、工具,甚至相关知识产权,但汽车 ‘最后一公里’环节上,企业一定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获得成功”,邹广才向南都记者分析,在采购环节,企业需要对上游供应链的进行组织和管理,对整车中的上千个零件的成本、质量上进行管控,不仅需要维护供应商关系,还要解决特色化零部件需求等问题,需要非常精准、强有力的把控能力;

其次,在整车制造环节,资本只能解决场地、设备以及雇工的问题,但是生产过程中的品控问题需要大车间的相互磨合,才能把工艺参数、质量调整到稳定、较好的水平;

此外,在售后服务环节,由于售后不是标准化的行为,会涉及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需要售后管理部门去分析是设计原因、零部件质量原因,还是消费者使用习惯造成的损坏等等,这需要企业有一支稳定的团队支持售后服务。

同时,即便是更为便捷的代工模式,权责认定、产品定价等难题也会影响项目进度。邹广才认为,国内的代工模式仍不够完善,代工模式仍需厘清品牌方和代工企业之间的责任关系。此外,还涉及产品定价的矛盾,品牌方找代工出发点是越便宜越好,但代工企业更希望通过高定价来分摊固定资产和人员成本的摊销。

“找代工模式可以加快进程,即便研发团队很好,外界资金到位,也需要3年到4年的时间”,邹广才分析到,一款车的研发周期是3年半左右,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的构造较为简单,在研发周期缩短并同步准备生产或者代工事项的前提下,项目从立项到量产大概也需要3年到4年的时间。

本文来源 南方都市报,由 ati725 整理编辑,其版权均为 南方都市报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TheCars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0

发表评论